第一百一十八章 天时、地利、人和-《万钧破》
第(3/3)页
这一次还是孙坚第一个冲上城墙,孙坚带领亲兵为后面的士兵杀出一条堆满尸体的血路,本来黄巾军此时已经军心动摇,加之城楼已经被攻破,大量黄巾兵纷纷放弃抵抗,往内城逃去。
韩忠早在得知朱儁率军西北两门时就已经带着亲兵退入内城,12万黄巾军被5000官军杀得丢盔弃甲,斩杀2万多人,逃走4万多人,跟随韩忠退守小城的士兵只剩下不到一半的兵力。
经此一战,官军控制住了宛城内的食品物资,大军入驻宛城,这次是实打实的包围住了韩忠,断绝粮草,他唯有投降或战死两条路可走。
经此一战,5万黄巾军退守小城军心涣散,官军虽然在整体数量上处于劣势,但打胜仗就像给每一个参战士兵打了一剂强心针,军心大振,官军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宛城黄巾军离覆灭不远矣。
征讨之路中,天时地利人和为三大重要因素,它涵盖了胜利之路的一切。
天时是胜利之路的伯乐和机遇,韩忠所部黄巾军已经成为瓮中之鳖,什么时候想攻打就攻打,甚至能兵不血刃,只是围困都能活活将他们饿死。
地利是胜利之路的环境和条件,小城居于宛城中,既没有兵源补充,又没有粮草支撑,搞不好还有一些黄巾兵会效仿波才的偏将,斩下韩忠的头颅乞降,只为了能够求得一条生路。
人和是胜利之路的综合实力,同时也是成功的关键,黄巾军犯上作乱反抗东汉统治,攻城略地杀害朝廷官吏,烧杀抢掠搞得各地民不聊生,真可谓是“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朝廷官军乃是正义之师,征讨黄巾从任何方面来说都是深得得民心的举措。
围城不过三日,韩忠便自小城内派遣一名使者来与官军请求和谈。
接到降书,朱儁打发走使者,立刻召集众将领商议如何应对。
众将领先后来到已经破败不堪的县衙内,朱儁将和谈书内容告知各部将领,征求意见,是继续进攻还是接受和谈。
司隶校尉徐璆(qiu),广陵郡太守张超,南阳郡长秦颉,义军统领王焕均认为可以和谈,原因无他,真要再打下去家底都没了,如果能和谈不费一兵一卒平息战事也未尝不可。
秦颉原本就与韩忠有私仇,连他都能以大局为重,提出只要能够让他手刃仇人韩忠就接受和谈。
倒是江东猛虎孙坚站了出来,态度极其强硬的说道:“将军,末将不同意和谈!除非是韩忠直接率部投降!否则只有死路一条!如接受和谈的话,会给百姓认为有利为贼,无利和谈的错误观念,望将军三思!”
王焕看着不动声色的朱儁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虽然从陈靖和安泽口中知道韩忠大概的为人,思考一番觉得有必要留下他便于后期招降敌军士兵,就像李家村保卫战一样,如果王焕当时处死了陈靖,可能存活的黄巾兵会奋起反抗。
朱儁仔细斟酌一番,缓缓说道:“文台所言有理,我军断不能给天下百姓认为我军怠战,纵容黄巾作乱!本将决定继续围城!”
哎……王焕在心里哀叹一声,历史上曹操是怎么发家的?他麾下除了虎豹骑这支精锐部队名扬四海以外还有一支实力强劲的部队,青州兵。
青州兵在历史上正是黄巾之乱时,曹操征讨收编的,现在有这么一支可以招降的部队,非要把他们往绝路上逼,即使攻下内城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