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五 强行军-《锋利的刺刀》


    第(2/3)页

    现在,在这个安全的空档期,假想敌还在部署着这次伏击行动,第三道防线一定还防御空虚。所以特种兵们需要与时间赛跑,赶在假想敌们回过神来回防之前去打穿他们的防线。

    特种兵们保持着一个不算是特别快的度在迂回前进,而叶仁和尹梦雅很快就追了上来。

    “大家注意,现在我们需要强行军,检查背囊,抛弃所有生活物资,保留一天的口粮和基本战斗物资。”戈圣洁等叶仁和尹梦雅喘了一口气之后说道。

    特种兵们迅开始行动,将自己的背囊里东西全部掏出来,将背囊上的一个十升左右的附件包拆下来,把备用弹药和一些不太常用的作战装备都装进去,然后在队友的帮助下挂在自己身上的战术背心的后背上固定好。特种兵把常用的作战物资挂在战术腰带上,把一日份的压缩饼干塞进腿袋里,然后背好他们的驼峰水袋,把所有不需要的物资都装进了背囊,将背囊统一隐藏在一棵大树下面的灌木丛里,做好伪装。

    “准备好,我们要出了,接下来的路程会比较的辛苦了。”戈圣洁对特种兵们说道。

    其实戈圣洁并不担心自家的特种兵,反而是有些担心美国的特种兵。因为这个也不算是知根知底,也不知道能不能跑得下来。

    据戈圣洁了解,强行军这个词,就解放军有,一般欧美国家能有个急行军就不错了。

    强行军和急行军还是有差别的。

    我军部队在徒步行军的时候方式分为“常行军”、“急行军”、“强行军”三种,它们都指部队行军这一军事活动,但因具体情况不同而各有侧重。

    军语里,“行军”主要是指部队成纵队沿指定路线进行的有组织移动,是部队机动的基本方法。

    按照正常时和日行程实施的行军称为常行军,一般在部队执行非紧急任务时实施,通常以行军代称。

    “急行军”强调行军度,强调部队以最快的度行军,是紧急情况下的行军方式之一。

    “强行军”强调行军强度,指在恶劣环境和紧急情况下高度、长时间的连续行军。通常在这种行军方式下,官兵的身心承受力达到极限。

    一般来说“强行军”往往使用在“奔袭”当中。

    所谓“奔袭”,就是迅赶去,对远方的敌人进行突然袭击。“奔袭”同时强调行军度和行军目的,这里的“袭”不再只代表袭击和作战,也隐含有完成任务的意思。

    行军术语与行军度有一些关联,一般在徒步行军情况下,“常行军”为时4~5公里,日行程3o~4o公里;“急行军”为时1o公里左右;“强行军”为日行5o公里以上,一昼夜连续行军12小时以上。

    但这种关联并不是一定的。先,因运输工具而异,徒步行军与乘车行军对度的要求不可能一样。其次,因自然条件而异,在平原地带行军与在丘陵沼泽地带行军对度的要求不可能一样。再次,因负重而异,背3o公斤装备的士兵不可能与背1o公斤装备的士兵跑一样快。

    虽然现在特种兵们还不至于需要连续行军12个小时,但是度绝对不能慢,所以也得是强行军。

    当然,按照部队内部的分法,急行军的时候说明任务紧急,需要迅赶到目的地。而强行军就说明任务非常紧急,需要迅到达目标地域并投入战斗,为了极可能的提高行进度,需要抛弃所有非战斗必须的物品,减轻负担。

    简单说就是扔不扔背包的问题。

    抛弃生活物资,只携带战斗物资的情况下,部队的行动度确实能够得到提高,因为负担减轻了。但是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却下降非常厉害,如果没有强大的胜的决心,和强大的后勤补给能力,强行军的部队是非常危险的。只有有坚决的决心才能够确保战斗的胜利。而只有胜利而不拖沓,缺乏自给能力的部队才能够全身而退。而且在强行军的部队进攻的时候,后勤保障一定要跟上,才能迅补充部队的作战能力。

    这样的道理就像是当年“破釜沉舟”的典故一样。根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已杀卿子冠军(楚军统帅宋义),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春、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漳河),救钜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如果当年项羽这么干的时候却没有足够的决心和士气,这一仗打输了就真的没有办法撤退了。

    所以,在抛弃背囊的时候,部队必须是要有坚决的必胜的决心的。

    再者说如果当年项羽要的这仗打赢了,但是后面的补给却上不来,也没有船只来接应,部队也无法后撤,那么恐怕还是都得完蛋。

    和美国兵们一番沟通,表明自己的意图之后,美国兵们欣然同意,并且也都抛弃了自己多余的负重。

    “出!”戈圣洁前后看了看,都没有什么问题之后喊道。

    叶仁和尹梦雅连吉利服都扔了。狙击手有很多的办法来伪装自己,吉利服只是一个比较便捷的解决方案,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却是不实用的累赘。

    特种兵们扔掉这些负重,一路飞奔着穿越山林。

    特种兵们采用紧凑的队形,快前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