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科举高中-《光熹帝国》
第(3/3)页
刘辩笑道:“那日避风塘茶楼一叙,朕深知奉孝身负经世之才。如今科举高中,奉孝入仕朝廷,朕以后正要多加倚仗,视为肱骨。”
刘辩的话态度诚恳,发至内心的欢喜。郭嘉心中一热,朗声说道:“陛下不以臣愚笨,以国士待我,我亦必以国士侍君。”
刘辩开心的大笑起来,拍了拍郭嘉的肩膀,道:“大汉江山,以后还要靠你我君臣携手并肩。”
“臣必当万死不辞!“
郭嘉落座,黄门送上来茶水,知道天子叫自己来必有事,他便开口问道:“陛下此次唤臣来有何吩咐?“
刘辩答道:“此次找你是为了徐庶之事,你可知他为何高中榜眼而又悄然离开?”
徐庶的事郭嘉也早有听说,关于为何如此做他也确实有所了解。此时也不隐瞒,将他所知所想告诉了刘辩:
“徐庶原名乃徐福,字元直,和臣同是颍川人,虽然未曾见过面,可对方的名声却早有耳闻。此人好侠义,善击剑,常以仁侠自居。专为同乡邻里打抱不平,荡恶锄奸。其友人因与当地恶霸结怨而被害得家破人亡,徐庶为友报仇,以白垩涂面,一剑刺死了那个恶霸。后被官兵追捕失手被擒,牢中多受严刑。为了不出卖朋友和连累老母,始终不肯吐露实情以及自己的真实身份。官府将他绑在刑车的立柱上,击鼓游街,让周围百姓来辨认他的身份,然百姓感其侠义,无一人指认。官府无可奈何,后经友人多方营救,徐庶才逃出牢笼。自此后徐庶弃剑求学,改名为徐庶,在颍川学院潜心读书。虽然同窗们厌恶他曾以武犯禁,然而他却毫无在意,仍就我行我素,孜孜不倦的研究学问。嘉入颍川学院求学时,徐庶已经求学于外地,嘉只是听说过他的事迹,却未曾谋面,不过听说他与同郡的石韬志趣相投,来往密切。此次徐庶高中科举而却又悄然隐去,应该是怕朝廷查出他真实身份,追究他前往杀人之事。”
徐庶的这段公案刘辩也了解,只是开始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以为徐庶为避追捕改名换姓为单福,徐庶的名字出现一时没有想到那里去。
郭嘉的一番解释刘辩也能猜出了大概,此事必然是徐庶自觉才高,忍不住想要参加科举与其他士子较量一番。高中后又怕杀人之事东窗事发,便悄然离开。
想透此事刘辩觉得很惋惜,徐庶是一个不错的人才,就这么偷偷溜走了,还有那个石韬石广元,也有经天纬地之才,此次科举连他的名字都没有看到,想来根本没有参加,应该是对朝廷开办科举有些意见。
心里懊悔气急,本待想下诏赦免徐庶的罪行,在公开表扬他为友报仇的侠义精神,希望徐庶知道后能回心转意返回朝廷,谁知郭嘉劝住道:“陛下,徐庶以武犯禁乃是大忌,若是此事公开必然会招致朝中大臣的反对,徐庶想来也是考虑这层原因才悄然离开。陛下应该暗中查访将徐庶找回来,切不可如此的大张旗鼓。”
刘辩一听有理,只好悻悻点头。
此事暂时作罢,卢植上表询问榜眼失踪,是否应将其后名次递进。刘辩不同意,仍将榜眼之位为徐庶空了出来。并且派统调社的社员暗中四处查访。
朝中中举的士子都一一封官,司马朗被封到了成皋县做县令,虎牢关就隶属于成皋县,这里乃是兵家必争之地,将司马朗放到这里刘辩才安心。
郭嘉被封为了尚书,留在刘辩身边随时为他出谋划策。
其余的考中士子大都派到地方,不是大县的县丞,就是小县的县长。
科举考试结束后,虽然有榜眼失踪的小小遗憾,可是总体来说还是皆大欢喜的场面。国家网络了不少人才,为今后的改革做好了基础。
接下来的事情,刘辩把目光关注在了一个人的身上。未完待续,敬请关注下一章节。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