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法正缓缓走到祭坛前,喘着粗气,身体缩成一团。 “你也老了,哈哈哈。”刘璋哈哈大笑。“还记得在襄阳城外那夜吗?你推朕到泥坑中多有力气。” 法正也跟着笑,一笑岔了气,又咳嗽起来。 告天的玉碟需要留下封禅君王的祝词,刘璋拿着玉笔,迟迟没在玉碟上落笔,过了一会,怅然问道:“孝直,几十年了,多少年朕都记不清了,还记得当初的江州花园吗?” “陛下恕罪,微臣还真有点记不清了。” 法正望着祭坛中的文牒,那个静夜花园的回忆一点一点浮上脑海。 “孝直……今天在江州,在这个花园里,一九之数,我们赌一个朗朗乾坤,孝直,你敢吗?” “朗朗乾坤?”法正心头一跳,“剿灭世族,还利百姓,四科举仕,让每个大汉子民,无论豪门寒门,都能有公平的入仕机会,连医生匠人等也有渠道尽展所长,这样的天下,真可谓朗朗乾坤。 可一九之数,值得吗?” …… 若能将世间污浊踩在脚下,一九之数,够了。 “主公,我敢。”法正终于点头,语气充满坚决。 “不怕大业未竟身先死吗?”刘璋笑道。 “死有什么可怕的。” “史笔可是掌握在世族文人手上的。” “主公,法正想通了,哪怕如王莽一般死无全尸,遗臭万年,法正也愿追随主公,完成主公宏图大志。” 星光洒在花园里,夜风让青草吹动,仿佛在交换着彼此的秘密,就是这个静夜,一君一臣达成了一生的契约,之后的大汉天下,涤荡在那个普通夜晚的契约之中。 法正浑浊的眼睛慢慢绽放出清明。 刘璋提起玉笔,终于在玉碟大笔写下四个字:“朗朗乾坤”。 【暂代章节,稍后替换】 刘璋只是问了刘康一句话:“你记得在长安危难时,你的哥哥让你先走的事了吗?” 刘康当时什么话也没说,但是表情告诉刘璋,他记得,而且感激在心,但是他还是要这样做。 刘璋那时候觉得,刘康的为人处事,和自己太像了,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或许就是继承皇位,可以牺牲一切。 从本身来说,刘康看起来确实比刘循优秀。 那个时候刘璋下不了决心,不知道刘康和刘循谁更适合继承自己的位置,但是现在,周不疑给了自己答案。 …… 五年时间,百济,新罗相继被征服,倭奴国的徐家,就算不想兑现诺言,被鸦片掏空的国家,也最后被大汉蚕食。 二十年后,刘璋对倭奴国第一次重整,倭奴国再不存在,划分为扶桑州,从大汉派出州刺史,倭奴国的才子也开始往大汉调配,扶桑州和滇州交州等州相比,再也没有什么区别。 二十年来,孙权还是没能反攻大汉,但是在夷洲孙权的威胁下,以及与扶桑州的交通开拓中,大汉水军蓬勃展,船只已经具备了远洋能力。 终于,在公元235年,卫温率水军远征,拿下了夷洲,大汉军队登上夷洲。 同时因为扶桑州的完全汉化,鸦片输入已经不合理,金胖子在高句丽的鸦片基地逐步向扶桑州迁移。 大规模的航海舰队向太平洋外围扩张,当然,所有舰队都带上了佛教和道教的圣果。 大汉的辉煌在延续,民生持续展,但是,黄忠,王越,严颜等老将相继陨落,刘璋也已经垂垂老矣。 在高高的望星台上,昔日美丽无双的黄月英已经满头银,但是气质却还是一样的洒脱随意,比一旁苍老的刘璋好得多。 功臣塔的牌位又添了好多,平反之后,和汉初的韩信一样,马,魏延等皆进入功臣阁。 唯一让刘璋遗憾的是,周不疑没有进入功臣塔,或许,后世人永远不会知道,一个最该进入功臣塔的人,已经代替一个君王,进入历史奸臣的洪流。 听着刘璋沉重的叹息,黄月英微微笑了一下:“夫君,当年周不疑来投效夫君,就从来没在乎过名利,夫君其实不必太过伤怀。” 刘璋转头看向黄月英,微微一笑:“月英,你永远都是这样,能够在任何时候,让我心中觉得舒适,你是怎么做到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