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其次,则是因为一件偶然事件。 84年的8月8日,日本《东京新闻》刊出了特派记者的专电:《中国靠“魔水”加快出击》。 这篇文章被翻译到了中国以后,却是让健力宝获得了“中国魔水”或者“东方魔水”的名号,健力宝也因此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而比起健力宝的日本《东京新闻》,美国的《纽约先锋报》在字头上并没有缺憾。 而与健力宝的特派记者专电相比,杨锐的专访似乎棋高一筹。 唯一的区别,在于健力宝有产品可贩卖,而杨锐本身并不是一种商品。 即使如此,看到了转载报纸,或者读到了新闻的记者们,还是“敏锐”的现了杨锐所承载的新闻价值。 周四清晨,北京机场的到达大厅里,就挤满了记者。 不仅有摄像机,摄影机和话筒,甚至有电视台直接占了一块地方,装上了摇臂,他们是准备现场采访杨锐的。 来来往往的旅客哪里见过这样的架势,一个个也都不走了,就站在大厅里等着看热闹,逼的机场又得派人来维持秩序,简直是一片乱象。 实际上,如果是抢在健力宝之前,回这样的报道,杨锐反而不会得到如此的关注,毕竟,类似的新闻是需要一定的酵器的。 哪怕是健力宝本身,也是等到奥运会被炒热,奥运代表团被炒热,才吵起的健力宝。 只是杨锐回来的时间实在凑巧,正是健力宝将冷未冷的时间。 各个单位的记者都知道人们喜欢看这样的节目,在节操尚未掉净,还做不出全民假新闻的年代,记者们就全都涌来了机场。 中午两点三十分。 飞机降落。 明媚的阳光下,能看到反光的镜头,混乱的秩序,以及人们燥热的脸。 1984年的中国人,太需要一阵强心剂了! 1984年的中国人,太需要有人告诉他们:中国有希望! 1984年的中国人,太需要一点点来自外界的证明了! …… 第(3/3)页